你知道古代
家譜編修制作的側重點嗎?根據館藏家譜所記載,時代不同,家譜的內容側重有所不同,排序也有所不同。古代的家譜在血緣、選官、襲爵、婚姻、社交、財產繼承、睦族等都有著重要作用,因此,在編修家譜時都應把這些內容收錄進去,以傳示時人和后人。
古代家譜側重。
上古時期的家譜,僅為君王、諸侯和貴族所獨有,家譜作用僅為證明血統,為襲爵和財產繼承服務,隨著時代變遷,社會發展,朝代不同家譜內容側重不同:
先秦時期的家譜特別重世系,家譜的內容僅為世系。
魏晉至唐代家譜的內容大致包括:郡望源流,家族世系。在書寫方面還是記錄得較詳細,如姓名:包括字、號,還包括小名、異名、別名,然后記載生平、官爵(即使沒有做過官,處士也記錄上譜),生卒年及特殊死亡原因(如時間、何故遇害),婚姻狀況(妻妾姓名,排行,岳家門第,離、退婚等),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做官、婚配情況,以及著述、居住、遷徙、家族支系、墳墓等,尤其是以地望,家世,官爵,自己及兄弟姐妹,子女婚配記錄得比較詳細。
宋代以后,家譜的作用轉移到尊祖、敬宗、睦族上。基本上去掉了關于岳家的內容,而重點轉移到有關祖先、世系、恩榮、祠堂、居住、田產、墳墓等方面。